
5月15日,据媒体报道,由中国科学院主导并发表在《科学》上的一项新研究,从遗传学角度揭开有关中国南北方史前人群格局及迁移与混合这一重大学术问题上的若干谜团,填补了东方、尤其是中国地区史前人类遗传、演化、适应的重要信息缺环。
近年来,与东亚毗邻的东南亚、西伯利亚等地的古代人类遗传演化研究已取得很多成果,但迄今为止,东亚、尤其是中国南北方,史前人类基因组的相关信息却所知甚少。
因此,中国科学院联合多家科研机构,依托先进的古DNA技术,成功捕获并测序了中国北方山东、内蒙古及南方福建、毗邻亮岛和锁港等地11个遗址的25个9500-4200年前的个体和1个300年前个体的基因组。
他们发现,在沿着黄河流域直到西伯利亚东部草原的人群里,至少从9500年前起,就都携有一种以新石器时代山东个体为代表的古北方人群成分,而中国大陆沿海及台湾海峡岛屿人群至少从8400年前起就携有一种以新石器时代福建及其毗邻岛屿个体为代表的古南方人群成分,而且这两种成分截然不同。
研究人员表示,这意味着早在9500年前,中国的南北方人群就已经分化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南北方人之间的差异性和分化程度又开始逐渐缩小了,这种变化暗示着,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南北方人之间已经有了频繁的迁移与混合。
有趣的是,中国南北方人的这种“互动”跟欧洲人群截然不同。在约9000年前农业出现以来,欧洲人群就不断受到近东农业人群及欧亚草原人群等外来群体的“大换血”,外来人群一直在重构欧洲人群遗传信息。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古南方人群成分虽然在现今东亚大陆人群中所占比例较小,却对其他地区的人群具有广泛的影响。现代遗传学和新石器时代中期以来的考古学材料虽已暗示了南岛语系人群与东亚南方大陆人群之间的联系,但对其起源地却一直没有定论。
此次的研究也终于找到了确凿的遗传学证据。他们通过研究发现,现今广泛分布于台湾海峡、东南亚和太平洋西南部岛屿的南岛语系人群,与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南方沿海人群有着非常密切的遗传联系。
这表明,最早的南岛语系人群起源于与中国南方的福建及其毗邻地区相关人群,并且这一时间可以明确追溯到8400年前。
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现今生活在东亚北方和西部人群(如达斡尔族人群),福建8400年前的奇和洞人显示出与东亚现今中部和南方人群(如汉族和傣族人群)存在着更多的遗传联系,且与中国台湾的阿美族和泰雅族人群具有最强的遗传联系,反映出现今族群之间的联系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朝闻天下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