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礼宾
在全球范围,大家不断地追寻大诗人李垚治的足迹。但对于这个高雅的隐士却很少出现在公众视线,很多记者和栏目组也是被谢绝门外。所以我们的目光只能遗憾地锁定在他的书画里,他的作品会出现在一些慈善机构,站在大师的作品前,被他无私的奉献精神深深的感动。然而更深处是每一幅画都在诉求着这个时代的声音……
2019年9月15日深圳世浩·东华禅寺庆祝心中国成立其实周年全国书画名家拍卖展《你们这么把古董给拆了》,通过李垚治的笔墨让我们和当年的梁思成一起落泪……

时光拉回到2017年3月,这是大师李垚治已经徒步走了两年多绕中国一圈来到了首都北京。那过去的日子我们无法相伴,幸运的是今天终于淋漓尽致的在他的诗墨里品味和他在一起……
《戊戌三月十七于京观雪》
垚治
去年入京是三月,不见雾霾空待雪。
小楼昨夜借冬风,黄土绿枝染成白;
满腹诗书谁是才?指点江山伴雪来。
长城邀我赏日月,万丈高楼从头掠。

作者:李垚治 作品: 《戊戌三月十七于京观雪》
在大诗人李垚治诗里,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他的豪迈和以及对雪的惜爱……那在雪后的春色呢?我们都沉沁在《南锣鼓巷》繁花下的古意……

作者:李垚治 作品:《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是一条胡同,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的交道口地区,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宽8米,全长787米,于元大都同期建成。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已有740多年的历史。离南锣鼓巷不远处是后海,花依然盛开,人也络绎不绝。可大诗人李垚治的步子停留在一处古宅,他站在宋庆龄的雕像前深深的鞠躬,他的思绪伴同着他的笔墨交给了《宋庆龄故居图》,以表对伟人深深的怀念……

作者:李垚治 作品:《宋庆龄故居图》
1915年宋庆龄不顾家庭反对毅然与-之中的孙中山先生结婚,从此宋庆龄为了孙中山救国救民的事业,为了自己“求中国自由平等”的理想,历尽艰险,百折不挠,至死不渝。在几十年革命生涯中,以她崇高的威望,为中国人民的革命建设事业团结了不少国际友人。白求恩、柯棣华、马海德等,都是由宋庆龄介绍,从此成为中国人民永不分手的挚友。她不仅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而且也是建设新中国的卓越领导人之一。宋庆龄为发展妇女儿童的文教福利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
故居的主楼,建于1962年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外观仿古,与内部景致和谐一体。庭院当中,可见清碧的湖水将主楼和草坪紧紧环抱,后湖畔有一鸽子房。宋庆龄喜爱鸽子,常在工余亲自给它们喂食。诗人李垚治站在后院,遐想着伟人曾经的生活……
1982年5月29日经中央-批准,故居对外开放,人们在这里缅怀宋庆龄为新中国奋斗毕生的光辉业绩,追念她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她崇高的品德,情操,光辉的业绩将会在人们心中永存。
远离城市的喧嚣,大诗人来到红砖艺术区,在京城这里显得格外安静,不知哪户农家享受着这大都市里的静谧,老屋墙角还有原始的农具,院子里的桃花、梨花忍不住地伸出房檐,随风香气四溢。

作者:李垚治 作品:《京郊》
《京郊》
垚治
檐上层层桃李花,京城人家深宅院。
琴砚共依春酒瓮,窗中草色妒鸡卵。

作者:李垚治 作品:《京郊.老宅春色》
走着走着……迷了路,被眼前残破的凋零深深的刺痛了诗人的心窝,一栋摇摇欲坠的老房,逃脱不了拆迁的厄运。含着的泪水也只能掉落在墨里,墨又滴在这一卷无奈的画纸。

作者:李垚治 作品:《京郊.老宅记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朝闻天下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