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5日,在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举办期间,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暨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中国科技文化传播产业联盟共同主办,中国电影博物馆、中国校园微电影联盟、北京技术市场协会协办的第二届“中外影视文化交流与传播”国际论坛暨科技与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京召开。
第二届“中外影视文化交流与传播”国际论坛 暨科技与文化遗产保护论坛
蒙古国公共广播电视台领导小组组长博·恩克满都呼,蒙古国公共广播电视台前台长米格尔,巴黎中国电影节主席高醇芳,魁北克政府驻北京和青岛办事处公共政治处主管、加拿大使馆一等秘书何文涛,中加国际电影节主席、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教授宋淼,原北京市科委党组书记、北京技术市场协会理事长杨伟光,中国科学文化传播产业联盟秘书长兼执行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科学传播研究实验室主任葛水英,教育部办公厅巡视员、教育部办公厅原主任刘家富,原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正司级)、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监事长杨春茂,中国生态旅游学会副会长、北京市门头沟区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谭杰,中宣部新闻宣传局原副局长、现任中国文化名人诗词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武家奉,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黄卓越,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董强等出席了本次论坛。论坛由中国文化译研网国家工程负责人徐宝锋教授主持。
现场盛况
现场盛况
现场盛况
论坛旨在推动中外影视文化的深层对话,探索影视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规律与需求,通过组织国内外影视拍摄、译制、推广及发行各领域的权威专家和机构,加深中外民意相通与文明互鉴,促进中外影视创作、译制、推广,加强中外影视机构间的经验交流与深度合作。
第二届“中外影视文化交流与传播”国际论坛暨科技与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体现三大亮点:
亮点一:各界大咖云集,共话文化“走出去”。
此次论坛邀请中外影视、科技、译制、学术、传播等领域的近30位专家发言,40余位嘉宾参会,共话中外影视制作与译制、传播,实现精准对接、深入协作、精心雕琢,共创中外优秀影视精品的国际化推广,帮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原北京市科委党组书记、北京技术市场协会理事长杨伟光围绕“文化科技融合视角下的文化遗产保护”,分析了当下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大趋势下存在的问题,强调了保护传统文化的思想方法是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和阐释古老的文化。
杨伟光理事长主题发言
巴黎中国电影节主席高醇芳就中法影视译制及推广传播两大问题,看到海外年轻人对中国电影的好奇和兴趣,她表示中国的电影是充满希望和前途的。
高醇芳主席发言
原北京语言大学高翻学院院长刘和平总结到,中国影视的海外本地化在发展,需要在创新中向世界展示真实的中国和中国人。
刘和平院长主题发言
亮点二:中外影视译制与合作主题沙龙,让中国影视海外落地“更精准”。
近年来,中外影视互译成果丰厚:由文化和旅游部外联局、国家广电总局国际合作司共同主办,中国文化译研网承办的“中外影视译制合作高级研修班”促成240余部中国影视作品在海外近40个国家成功落地。
为加强世界各国思想文化交流,加深民意相通与文明互鉴,本次论坛设置“中外影视译制与合作主题沙龙”环节,促进中外影视创作、译制、推广专家与影视机构间的经验交流与深度合作。
中外影视领域专家的经验交流
国广子行传媒(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淑芳表示,必须要选用对两国文化有深入了解的资深翻译,用翻译的语言来连接两国的文化桥梁。
张淑芳董事长发言
甲骨易(北京)翻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姜征认为,电影译制翻译的不是台词而是故事。
姜征董事长发言
亮点三:“科技+文化”,文化产品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当今世界科技高速发展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是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在“科技与文化遗产保护主题沙龙”环节,各方专家就如何用一流的科技打造一流的内容出谋划策。
中加国际电影节主席、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教授宋淼女士首先做了主题演讲。宋淼博士作为计算机工程学院的教授、纪录片导演、中加艺术科技联盟创始人,多年来在科技与文化产业融合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她在演讲中跟大家分享了魁北克文化历史和现代科技的资源。她说,首先我要感谢中国科技文化传播产业联盟一起做这个论坛系列的活动。同时,我们非常感谢魁北克省政府把这个系列论坛项目,作为魁北克省政府与中国文化旅游部的合作项目给予支持。也非常感谢其他主办承办单位给予的大力支持。科技与文化遗产论坛作为系列论坛的第一个,之后在蒙特利尔将举办舞台艺术论坛,明年同一时间北京举行数字媒体科技论坛,及2020年在秋天在蒙特利尔的影视内容与视听论坛。欢迎大家的关注与继续支持。
宋淼教授主题发言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科学传播研究实验室主任正研究员、中国科技文化传播产业联盟执行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中科视维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葛水英女士,就《科技如何助力文化遗产与时俱进》进行主题演讲。葛水英研究员,曾导演了多部的影视及多媒体的作品,曾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影星光奖等多项国内外奖项,主持了多项国家科技项目。这次她以她主导设计实施的2019北京世园会AR景园为例,介绍了AR技术与戏曲表演、虚拟视觉相结合,在文旅行业中的示范应用。中国戏曲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通过AR技术推动“新景区”“新戏曲”“新文旅”的尝试,探索用解决创新性、应用性,来助力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从而实现以科技的力量助力文化遗产的与时俱进。
葛水英研究员主题发言
康考迪亚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教、mDreams Stage 实验室创始人SergueiMokhov 博士,介绍了他的科研方向包括,数字取证,人机交互,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等领域。他给大家介绍了数字交互媒体技术,“无限空间系统”在传统舞台舞美的应用。
随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科学传播研究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技文化传播产业联盟常务副秘书长刘庆莲女士主持了圆桌论坛,出席论坛的各位嘉宾畅所欲言,从不同角度,围绕“科技与文化遗产保护主题沙龙”主题纷纷发表意见与看法。
刘庆莲副主任主持圆桌论坛
厦门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佘莹莹,以提线木偶为例介绍了如何将科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结合,她说文化与科技的跨界融合需要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将跨界项目带出国门,在全球发扬中国非遗文化。
佘莹莹副教授论坛发言
中国生态旅游学会副会长、北京市门头沟区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谭杰提出,要让科技文化融合起来,把我们的文化变成我们巨大的社会资本和我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基本动力。
谭杰副会长论坛发言
北京技术市场协会执行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副秘书长刘军主任指出,创新、跨界、融合和贯通才能把科技文化和传承、历史保护这篇文章做好。
刘军秘书长论坛发言
国家一级美术师/电影导演、北京乡音乡愁电影院线董事长梁汉森提到,今天科技论坛上,有很多评论家,都谈到了戏曲,要将科技和戏曲结合,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两者是紧密结合起来的。
梁汉森董事长论坛发言
江苏省丹阳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冷文华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出发,详细介绍了丹阳南朝“十二陵”石刻文化的重要价值与目前丹阳以科技为支撑开展的文物保护工作,同时表达了对“科技+文化遗产保护”前景的展望与期待。
冷文华局长论坛发言
在圆桌论坛中,刘庆莲女士也介绍了联盟在科技与文化融合中所做的探索,她介绍说,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支持下,中国科技文化传播产业联盟发挥中科院研究所等在大数据、人工智能、AR/VR、智能穿戴、传媒及互动显示等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中国戏曲、服装、舞蹈、文化创意等专业院校的艺术领域特色优势,银行、投资机构及国家级服务机构的技术转移和留学创业服务能力,以及上市公司及行业协会的产业优势,在科技文旅领域,面向国家及地方政府重点项目需求如世博会、世界园艺博览会、冬奥会,结合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戏曲和舞蹈等表演、古代景观园林、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与保护,开展了AR文旅平台、全息体验馆、户外光影森林等研究和开发。
众位专家在论坛畅所欲言
本次论坛将影视文化与科技文化、影视译制和影视创作巧妙结合,通过跨界交流实现彼此之间的互动与理解,为最终能够找到中国影视走出去最好的思路和最合适的路径指明方向、奠定基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朝闻天下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